中國台包養網站歷代有名家教選介(二):孔子家語

  《孔子家語》一書最早著錄于《漢書·藝文志》,凡二十七卷,孔子門人所撰,其書早佚。唐顏師古注《漢書》時,曾指出二十七卷本“非今一切家語”。顏師古所云今本《孔子家語》,乃三國時魏王肅搜集并撰寫的十卷本。王肅,東海郯(今山東郯城)人,曾遍注儒家經典,是鄭玄之后有名的經學年夜師。他主張微言年夜意,綜合治經,反對包養網 鄭玄不談內容的文字訓詁學派。王肅雜取秦漢諸書所載孔子遺文逸聞,又取《論語》、《左傳》、《國語》、《荀子》、《小戴禮》、《年夜戴禮》、《禮記》、《說苑》等書中關于婚姻、喪葬、郊禘、廟祧等軌制與鄭玄所論之分歧處,綜分解篇,借孔子之名加以闡發,假托前人以自重,用來駁難鄭學。

  對《孔子家語》,歷來頗多爭議。宋王柏《家語考》、清姚際恒《古今偽書考》、范家相《家語證偽》、孫志祖《家語疏證》均認為該書是偽書。宋朱熹《朱子語錄》、清陳士珂和錢馥的《孔子家語疏證》序跋,黃震《黃氏日抄》等則對偽書說持有異議。晚近以來,學界疑古之風風行,《家語》乃王肅偽作的觀點幾成定論。但是一千多年來,該書廣為流傳,《四庫全書包養 總目》曾客觀地評論其價值說:“其包養網 書流傳已久,且遺文軼事,往往多見于此中。故自唐以來,知其偽而不克不及廢也。”

  1973年,河北定縣八角廊西漢墓出土的竹簡《儒家者言》包養網 ,內容與今本《家語》附近。1977年,安徽阜陽雙古堆西漢墓也出土了篇題與《儒家者言》相應的簡牘,內容同樣和《家語》有關。這些考古發現說明,今本《孔子家語》是有來歷的,早在西漢即已有原型存在和流傳,并非偽書,更不克不及直接說成是王肅所撰著。它陸續成于孔安國以及與王肅同時的孔猛等孔氏學者之手,經歷了一個很長的編纂、改動、增補過程,是孔氏家學的產物。應當承認它在有關孔子和孔門門生及現代儒家思惟研討中的主要價值。

  《孔子家語》中,詳細記錄了孔子與其門生門生的問對詰答和言談行事,生動塑造了孔子的人格抽像,對研討儒家學派(重要是創始人孔子)的哲學思惟、政治思惟、倫理思惟和教導思惟,有宏大的理論價值。同時,由于該書保留了不少古書中的有關記載,這對考證上古遺文,校勘先秦典籍,有著包養網 宏大的文獻價值。其次,由于王肅搜集在書中的內容年夜都具有較強的敘工作,也就是說年夜多是有關孔子的逸聞趣事,所以,此書又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起首,此書是研討孔子生平及其思惟的主要參考資料,也是我們認識歷史上真實的孔子臉孔的主要依據。第三,書中的許多故事和孔子的許多充滿哲理的語言對我們具有深入的借鑒意義。

  《孔子家語》,或稱《家語》,今本10卷44篇,《孔子家語》版本較多,重要有包養 李氏重刻汲古閣本、貴池劉世珩玉海堂覆宋蜀年夜字本,坊間石印影寫北宋本,《四部叢刊》影印明嘉靖間黃魯曾覆宋本為此中較好的版本。今有中華書局1995版。

第十二·門生行

  【原文】

  衛將軍文子[1]問于子貢[2]曰:“吾聞孔子之施教也,先之以《詩》、《書》,而道之以孝悌,說之以仁義,觀之以禮樂,然后成之以文德。蓋進室升堂者,七十有余人,其孰為賢?”子貢對以不知。

  文子曰:“以吾子常與學,賢者也,不知何謂?”

  子貢對曰:“賢人無妄,知賢即難。故正人之言曰:智莫難于知人。是以難對也。”

  文子曰:“若夫知賢,莫不難。今吾子親游焉,是以敢問。”

  子貢曰:“夫子之門人,蓋有三千就焉[3],賜有逮及焉,未逮及焉[4],故不得遍知以告也。”

  文子曰:“吾子所及者,請問其行。”

  子貢對曰:“能夙興夜寐,諷誦崇禮,行不貳過,夫稱言不茍,是顏回[5]之行也。孔子說之以《詩》曰:‘媚茲一人,應侯慎德’。‘永言孝思,孝思想則。’[6]若逢有德之君,世受顯命,不掉厥[7]包養網 名。以御于皇帝,則王者之相也”;

  “在貧如客,使其臣如借。不遷怒,不深怨,不錄舊罪,是冉雍[8]之行也。孔子論其材曰:‘有土之正人也,有眾使也,有刑用也,然后稱怒焉。匹夫之怒,唯以亡其身。’孔子告之以《詩》曰:‘靡不包養 有初,鮮克有終’”[9];

  “不畏強御,不侮矜寡,其言循性,其都以富,材任治戎,是仲由[10]之行也。孔子和之以文,說之以《詩》曰‘受小拱年夜拱,而為下國駿龐[11]包養網 ,荷皇帝之龍。不憨不悚,敷奏其勇。’強乎武哉,文不勝其質”;

包養網  “恭老恤幼,不忘賓旅,好學博藝,省物而勤也,是冉求[12]之行也。孔子因此語之曰:‘好學則智,恤孤則惠,恭則近禮,勤則有繼。堯舜篤恭以王全國。’其稱之也,曰‘宜為國老’”;

  “齊莊而能肅,志通而好禮,儐相兩君之事,篤雅有節,是公西赤[13]之行也。子曰:‘禮經三百,可勉能也;威儀三千,則難也。’公西赤問曰:‘何謂也?’子曰:‘貌以儐禮,禮以儐辭,是謂難焉。眾人聞之,以為成也。’孔子語人曰:‘當賓客之事,則達矣。’謂門人曰:‘二三子之欲學賓客之禮者,其于赤也’”;

  “滿而不盈,實而如虛,過之如不及,先王難之。博無不學,其貌恭,其德敦;其言于人也,無所不信;其橋年夜人也,常以浩浩,是以眉壽[14],是曾參[15]之行也。孔子曰:‘孝,德之始也;悌,德之序也;信,德之厚也;忠,德之正也。參中夫四德者也’。以此稱之”;

 包養  “美功不伐,貴位不善,不侮不佚,不傲無告,是顓孫師[16]之行也。孔子言之曰:‘其不伐,則猶能夠也;其不弊蒼生,則仁也。’《詩》云:‘愷悌正人,平易近之怙恃。’[17]夫子以其仁為年夜”;

  “學之深,送迎必敬,上交下接著截焉,是卜商[18]之行也。孔子說之以《詩》曰:‘式夷式已,無君子殆。’[19]若商也,其可謂不險矣”;

  “貴之不喜,賤之不怒;茍利于平易近矣,廉于行己;其事上也,以佑其下,是澹臺滅明[20]之行也。孔子曰:‘獨貴獨富,正人恥之,夫也中之矣’”;

  “先成其慮,及事而用之,故動則不妄,是言偃[21]之行也。孔子曰:‘欲能則學,欲知則問,欲善則詳,欲給則豫[22]。當是而行,偃也得之矣’”;

  “獨居思仁,公言仁義,其于《詩》也,則一日三覆‘白圭之玷’[23],是宮紹[24]之行也。孔子信其能仁,以為異士”;

  “自見孔子,收支于戶,未嘗越履。往來過之,足不履影。啟蟄不殺,方長不折。執親之喪,未嘗見齒。是高柴[25]之行也。孔子曰:‘柴于親喪,則難能也;啟蟄不殺,則順人性;方長不折,則恕仁也。成湯[26]恭而以恕,是以日隋。’凡此諸子,賜之所親睹者也。吾子有命而訊賜,固缺乏以知賢”。

  文子曰:“吾聞之也,國有道則賢人興焉,中人用焉,乃蒼生歸之。若吾子之論,既富茂矣,壹諸侯之相也。抑世未有明君,所以不遇也。”

  子貢既與衛將軍文子言,適魯[27]見孔子曰:“衛將軍文子問二三子之于賜,不壹而三焉,賜也辭不獲命[28],以所見者對矣。未知中否,請以告。”

  孔子曰:“言之乎”?子貢以其辭狀告孔子。子聞而笑曰:“賜,汝次焉人矣。”[29]子貢對曰:“賜也何敢知人,此以賜之所睹也。”孔子曰:“然。吾亦語汝耳之所未聞,目之所未見者,豈思之所不至,智之所未及哉?”子貢曰:“賜愿得聞之”。

  孔子曰:“不克不忌[30],不念舊怨,蓋伯夷、叔齊[31]之行也;思天而敬人,服義而行信,孝于怙恃,恭于兄弟,從善而教不道,蓋趙文子[32]之包養網 行也;其事君也,不敢愛其逝世,然亦不敢忘其身。謀其身不遺其友,君陳[33]則進而用之,不陳則行而退。蓋隨武子[34]之行也;其為人之淵源[35]也,多聞而難誕,內植足以沒其世。國家有道,其言足以治;無道,其默足以生。蓋銅鞮伯華[36]之行也;外寬而內正,自極于隱括之中,直己而不直人,汲汲于仁,以善自終。蓋蘧伯玉[37]之行也;孝恭慈仁,允德圖義[38],約貨往怨,輕財不匱。蓋柳下惠之行也;其言曰:‘君雖不量于其身,臣不成以不忠于其君。是故君擇臣而任之,臣亦擇君而事之。有道順命,無道衡命。’蓋晏平仲之行也;蹈忠而行信,終日言不在尤之內。國無道,處賤不悶,貧而能樂。蓋老萊子[39]之行也;易行以俟天命,居下不援其上。其親觀于四方也,不忘其親,不盡其樂。以不克不及則學,不為己終身之憂。蓋介子山[40]之行也。”

  子貢曰:“敢問夫子之所知者,蓋盡于此罷了乎?”

  孔子曰:“何謂其然?亦略舉線人之所及而矣。昔晉平公問祁奚曰:‘羊舌年夜夫[41],晉之良年夜夫也,其行若何?’祁奚辭以不知。公曰:‘吾聞子少長乎其所,今子掩之,何也?’祁奚對曰:‘其少也恭而順,心有恥而不使其過宿;其為年夜夫,悉善而謙其端;其為輿尉也,信而好直其功。至于其為容也,溫良而好禮,博聞而時出其志。’公曰:‘曩者問子,子奚曰不知也?’祁奚曰:‘每位改變,未知所止,是以不敢得知也。’此又羊舌年夜夫之行也。”

  子貢跪曰:“請退而記之。”

  【注釋】

  [1]文子:衛國公卿,名彌牟。

  [2]子貢:端木賜宇子貢,是孔門七十二賢之一。他利口巧辭,善于雄辯,且有干濟才,辦事通達。曾任魯、衛兩國之相。他還善于經商之道,曾經經商于曹、魯兩國之間,富致千斤。為孔後輩子中首富。

  [3]蓋有三千就焉:指孔門門生有三千人。

  [4]賜有逮及焉,未逮及焉:我端木賜有接觸過的,也有未接觸過的。

  [5]顏回:(前521~前481年)年齡末魯國人,名回,字子淵,亦名顏淵,是孔子最自得的門生,不幸早逝世。自包養 漢代起,顏回被列為七十二賢之首,有時祭孔時獨以顏回配享。此后歷代統治者不斷追加謚號:唐太宗尊之為“先師”,唐玄宗尊之為“兗公”,宋真宗加封為“兗國公”,元文宗又尊為“兗國復圣公”。明嘉靖九年改稱“復圣”。山東曲阜還有“復圣廟”。

  [6]媚茲一人,應侯慎德。包養網 永言孝思,孝思想則:皆出自《詩經》“年夜雅”“下武”篇。前者的意思是侍奉君主恭順穩重,這樣才幹獲得君主長久的信賴;后者的意思是固守對長輩的孝順。

  [7]厥:代詞,他的。

  [8]冉雍:(前52她當場吐出一口鮮血,皺著眉頭的兒子臉上沒有一絲擔憂和擔憂,只有厭惡。2年-?),字仲弓,年齡末年魯國(今山東曲阜)人。生于魯昭公二十年。孔後輩子,小孔子二十九歲。唐贈薛侯,宋封下邳公,改封薛公。仲弓是冉伯牛的“宗族”,包養 生于不肖之父。為人敦樸、氣度寬宏,孔門十哲之一,在孔門以德性著稱,早年拜師于孔子,孔子稱贊他可以做南面王,《論語》中提到他的名字11次,并尊冉雍為孔子四年夜德性特優之門生。

  [9]靡不有初,鮮克有終:出自《詩經·年夜雅·蕩》,意思是說做人、幹事、仕進沒有人不願善始,但很少有人善終。“靡”,沒有。

  [10]仲由:字子路,又字季路,魯國卞(今山東泗水縣泉林鎮卞橋村)人,孔子自得門生,以政事見稱。18歲時,適逢孔子東游到卞,獲得孔子賞識,收為門生。為人勇武,性情爽快,信守承諾,忠于職守,以擅長“政事”著稱。對孔子的言行,雖然常提出意見,但卻是個好門生。曾協助孔子“墮三都”,都跟隨孔子周游列國。是孔門七十二賢之一。他為人伉直好勇、重友朋、講信義,是孔門門生中性情較為獨異的一位。

  [11]受小拱年夜拱,而為下國駿龐:出自《詩·商頌·長發》。意思是說蒙受上天之意,為諸侯國護法。“拱”,法。

  [12]冉求:(前522-前489)年齡末魯國人。字子有,通稱冉有。孔後輩子。以政事見稱。多才多藝,尤擅長理財,曾擔任季氏宰臣。前487年率左師抵禦進侵齊軍,并身先士卒,以步卒執長矛的突擊戰術獲得勝利,又趁機說服季康子迎回了在外亡命14年的孔子。但因幫助季氏進行田賦改造,聚斂財富,曾遭到孔子的嚴厲批評。

  [13]公西赤:(前509~?)年齡末年魯國人。姓公西,名赤,字子華,亦稱公西華。在孔後輩子中,以長于祭奠之禮、賓客之禮著稱,且善于交際,曾“乘肥馬,衣輕裘”,到齊包養 國活動。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739)追封“邵伯”。宋真宗年夜中祥符二年(1009)加封“鉅野侯”。明嘉靖九年(1530)改稱“先賢公西子”。

  [14]眉壽:長壽。因人老會長出長眉毛,故稱眉壽。

  [15]曾參:(前505-前435),字子輿,年齡末期魯國南武城(今山東省嘉祥縣)人,儒家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孔子的門生,世稱“曾子”。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的修養方式,相傳他著作有《年夜學》、《孝經》等儒家經典,后世儒家尊他為“宗圣”。山東省濟寧市嘉祥縣南建有曾子廟、曾林(曾子墓)

  [16]顓孫師:(前503-?),名師,字子張,年齡末年陳國陽“一樣?而不是用?”藍玉華一下子抓住了重點,然後用慢條斯理的語氣說出了“通”二字的意思。她說:“簡單來說,只是城(今河南登封)人。為人勇武,性格過火,但廣交伴侶。主張“士見危致命,見得思義,祭思敬,喪思哀”(《子張》),重視本身的德性修養。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739)追封為“陳伯”;宋真宗年夜中祥符二年(1009)加封“宛丘侯”。宋徽宗政和六年(1116年)改封“穎川侯”包養網 。南宋咸淳三年(1267)進封“陳國公”,升十哲位。不久又稱“陳公”。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稱“先賢顓孫子”。

  [17]愷悌正人,平易近之怙恃:出自《詩經·年夜雅·洞酌》。意思是:和藹可掬的正人,是蒼生的怙恃。“愷悌”,和顏悅色,易于接近。

  [18]卜商:(前507——?)字子夏,衛人。孔門七十二賢之一,與子游前列進文學科。

  [19]式夷式已,無君子殆:出自《詩經·小雅·節南山》式,用;夷,平也。意為用溫和、公正的態度處人處事,不要和君子靠攏。

  [20]澹臺滅明:復姓澹臺,名滅明,字子羽,比孔子小三十九歲,魯國人。拜孔子為師時,孔子見他長相丑陋,認為沒多年夜才幹。子游做武城宰時,孔子問:“你在那里獲得什么人才了嗎?”子游說:“有位叫澹臺滅明的,幹事從不走巷子捷徑投機取巧,假如沒有公務他從不到我屋里來。后來,澹臺滅明往南游學到吳地(即楚國,后老逝世在楚國)。跟從他學習的有三百多人,他有一套教學治理軌制,影響甚年夜,是當時儒家在南邊的一個有影響的學包養網 派。其才干和品格傳遍了各諸侯國。孔子聽到這些新聞感歎地說:“我憑語言判斷的,看錯了宰予;憑長相判斷人,看錯了子羽”。東漢明帝永平十五年(72年)祀孔子及七十二賢,他是此中之一。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739)封“江伯”。宋真宗年夜中祥符二年(1009年)升為“金鄉侯”從祀孔子。

  [21]言偃:(前506–前443)。字子游,又稱叔氏。年齡時常熟人,為孔子三千門生中獨一的南邊人。擅長文學,曾任魯國武城宰,闡揚孔子學說,用禮樂等教化士平易近,境內到處有弦歌之聲,為孔子所稱贊。后人配祀孔廟,列進“孔門十哲”,愛崇為南邊夫子。唐以后屢次追封號侯、吳公、吳國公等。明嘉靖時改稱“先賢言子”。清康熙時設置五經博士一員,由言偃后裔世襲。

  [22]欲給則豫:給,豐足,富餘;豫,事前準備。舊注:“事欲給而不礙,則莫若于豫。”

  [23]白圭之玷:出自《詩經·年夜雅·抑》。圭,現代行禮時用的玉器;玷,白玉上的一個斑點。比方人或物年夜體很好,只是有些小缺點。包養網

  [24]宮紹:孔後輩子,具體情況不詳。

  [25]高柴:齊國人。東周年齡時期齊文公十八世孫,字子羔,又稱子皋、子高、季高、季臯、幼子臯,少孔包養網 子三十歲。高柴身高不滿五尺,在孔子門下受業,孔子認為他憨直忠誠。高柴在魯、衛兩國先后四次為官,歷任魯國費宰、郕宰、武城宰和衛國的士師,是孔門門生中從政次數最多、時間最長的一個。魯哀公十五年,衛國政變,高柴匆忙逃離衛國,并勸子路不要回宮里往,子路拒絕他的勸阻,結果回宮遇害。高柴以尊老孝親著稱,拜孔子為師后,從未違反過禮節。任衛國獄吏時,不徇情枉法,按法規辦事,為官清廉,執法公正,有仁愛之心,遭到孔子的稱贊、平易近眾的贊揚。為人道格直率,與子路是老友。子路認為他忠誠純正,能守孝道,并善為吏。高柴曾游學蘭陵,傳授門生,傳播仲尼之道,逝世后葬于蘭陵(今山東省蘭陵縣蘭陵故城東北5公里的劉堡子村)

  [26]成湯:商朝開國之君,子姓,名履,又稱天乙。討伐夏桀,樹立商朝,傳十七代,至紂為周所滅。

  [27]適魯:到魯國往。

  [28]不壹而三焉,賜也辭不獲命:不止一次而是再三請求我。我端木賜沒有獲得您的準許就對他說了。

  [29]汝次焉人矣:你能給人排座次了。次,順序;焉,介詞,給。

  [30]不克不忌:克,刻薄;忌,妒忌。

  [31]伯夷、叔齊:商末孤竹君的兩個兒子。相傳其父遺命要立次子叔齊為繼承人。孤竹君逝世后,叔齊讓位給伯夷,伯夷不受,叔齊也不愿登基,先后都逃到周國。周武王伐紂,二人叩馬諫阻。武王滅商后,他們恥食周粟,采薇而食,餓逝世于首陽山。

  [32]趙文子:(前598年-前541年)年齡時期晉國年夜夫,晉悼公之相。年夜夫趙盾之孫、趙朔之子。眾人尊稱趙孟,年齡時代晉國的執政年夜夫。趙氏為晉國世族,其曾祖趙衰為晉文公時年夜夫,曾輔佐文公成績霸業。其祖父趙盾,作為晉國的執政年夜臣,歷事襄公、靈公、成公三朝。其父趙朔在晉景公時,繼任年夜夫之職。其子趙成,字景叔,謚趙景子,其孫趙鞅。趙文子以有知人之明聞于世,他活著時,通過交際活動增強了晉國在諸侯間的位置。

  [33]君陳:君主信賴。

  [34]隨武子:即士會(約公元前660—前583),年齡時期晉國年夜夫,士蒍之孫。祁姓,士氏,名會,字季,因封于隨,稱隨會,人稱隨武子;封于范,又稱范會,人稱范武子。因迎令郎雍之事亡命秦國,河曲之戰中為秦國獻計,勝利抵御晉軍。后被趙盾用計迎回晉國。邲之戰中看到晉軍內部和睦,主張班師。荀林父逝世,升任執政,專務教化,使晉國之盜皆逃于秦。郤克使齊受辱,請求伐齊不得,士會擔心晉國發生內亂,告老讓郤克為執政。二十年后,晉悼公猶修“范武子之法”,百年之后,趙武、叔向等猶追思士會,欲從之游。

  [35]淵源:指思慮深奧。

  [36]銅鞮(tí)伯華:年齡時晉國年夜夫羊舌赤,字伯華,叔向的兄長,銅鞮是他的封地。其父羊舌職往世,中軍尉祁奚推薦為羊舌赤取代其位。魏絳執法,殺逝世在軍中亂行的晉悼公弟弟揚干的仆人,晉悼公年夜怒,伯華確定了魏絳的做法,使晉悼公重賞了魏絳。前552年,范宣子、士鞅父子誣陷欒盈謀反,羊舌氏遭到牽連,伯華、叔向一度被下獄。

  [37]蘧(qú)伯玉:名蘧瑗,字伯玉,謚成子。年齡衛國人,約生于公元前585年擺佈,卒于公元前484年以后,是位年逾百歲的壽星。他自幼聰明過人,飽讀經書,能言善變,外寬內直,素性忠恕,虔誠坦蕩。蘧伯玉生于官吏之家,其父無咎,謚莊子,也是衛國名年夜夫。蘧佰玉平生,侍奉衛國獻公、殤公、靈公三代國君。他主張以德治國,執政者以本身的模范行為往傳染感動、教導、影響國民,他體恤平易近生,實施弗治之治。所以衛國幾經戰亂、內訌,早已淪為年夜國的與國,在幾個年夜國的夾縫中保存,但由于蘧佰玉等幾個年夜臣的盡力,衛國仍能穩立華夏,平易近眾安居樂業,致使孔子周游列國進進衛國時,居然發出“庶已乎”的驚嘆。蘧伯玉與孔子平生為摯友。二人分別仕于魯和衛時就曾相互派使者致問。在孔子周游列國的14年中,有10年在衛國,此中兩次住在蘧佰玉家,前后達9年。尤其是孔子第二次從外埠回到衛國,蘧佰玉已年高隱退,孔子再次在其家設帳授徒,二人更是無事不談,充足交通思惟。蘧佰玉的政治主張、言行、情操對儒家學說的構成產生了嚴重影響,他的言行符合儒家學說的基礎觀點,為以后儒家學派的最終確立,奠基了堅實基礎。不僅這般,蘧伯玉“弗治之治”的政治主張,也開創了道家“無為而治”的先聲。

  [38]允德圖義:允德,修德,涵養德性;圖義,考慮義。舊注:“允,信也。圖,謀。”

  [39]老萊子:(約公元前599一約公元前479),年齡早期有名思惟家,“道家”起始人之一。楚國人。著書立說,傳授門徒,宣揚道家思惟。魯哀公六年(公元前489),孔子受困于陳、蔡,楚昭王迎孔子來楚國。孔子見老萊子,向老萊子請教怎樣輔助國君。老萊子訓導:“你對眾人的苦楚覺得哀傷,卻輕視你的作為給萬代子孫帶來的禍患,這畢竟是貧乏無知還是無法達到目標呢?與其贊譽唐堯而非議夏桀,不如堯、桀而亡,收起那些褒貶,反乎天然必有損傷,不包養 安不靜必生邪惡。對人作事從容隨物,故常勝利。有什么辦法,你自以為賢能啊!”要孔子改變那種志在經營四海,以賢能自負的態度。從中同時也吐露出戒除驕矜,恬澹名利,亡卻好惡,順乎天然的思惟主張。他還用“齒、舌”的比方教孔子事君之道。這些語言,多為各國名家策士摘引。他的思惟屬“言道家之用”雖然謀求的不是治國之道,但仍有必定關注社會的內容。后來道家莊子“群人南面之法”。則擴年夜發展了老萊子消積、無為的一面。

  老萊子不愿“受人官祿、為人所制”,隱居山林。楚惠王五十年(公無包養 前479)發生“白公勝之亂”,繼而陳國南侵,為避亂世,他攜老婆逃至紀南城北百余里的蒙山之陽,“葭墻蓬室,木床蓍席,衣蘊食藪,墾山播護。”楚惠王自駕車前去,迎接老萊子到郢都出任官職,輔助國政。他謝絕說:“仆野山之人,缺乏守政。”為防止楚惠王再來聘求,他棄往草屋,渡過長江,至江陵江南地區棲身,過著“鳥獸之解毛可績而衣之,據其遺粒足以食也”的隱居生涯。

  [40]介子山:即綿山也叫介子山。據說此山就是燒逝世介子推的年夜山,是以也更名為介子山。介子推(?—公元前636年)晉國賢臣,別名介之推,后人尊為介子,年齡時期,周朝晉國(今山西介休)人,生于聞喜戶頭村,長在夏縣裴介村,因“割股奉君”,隱居“不言祿”之壯舉,深得眾人懷念。逝世后葬于介休綿山。晉文公重耳深為愧疚,遂改綿山為介山,并立廟祭奠,由此產生了(清明節前一天)“冷食節”。

  [41]晉平公、祁奚、羊舌年夜夫:晉平公,姬姓,晉氏,名彪,年齡時期晉國國君,晉悼公之子,前557年―前532年在位。即位之初(前557年),與楚國發生湛阪之戰,獲得勝利。后來,令祁黃羊舉賢,祁黃羊先后推薦敵人解狐和兒子祁午,留下“內舉不避親,外舉不避仇”的美譽。在位22年往世,逝世后其子晉昭公繼位。祁奚:祁奚(前620–前545),姬姓,祁氏,名奚,字黃羊,年齡時晉國人(今山西祁縣人),因食邑于祁(今祁縣),遂為祁氏。周簡王十四年(前572),晉悼公即位,祁奚被任為中軍尉。“下宮之難”后,晉景公曾以趙氏之田“與祁奚”。悼公繼位,“始命百官”,立祁奚為中軍尉。平公時,復起為公族年夜夫,往劇職,就閑官,基礎上不過問政事了。祁奚在位約六十年,為四朝元老。他忠公體國,急公好義,譽滿朝野,深受人們愛戴。盂縣、祁縣有祁年夜夫廟。羊舌年夜夫:即羊舌赤。亦即銅鞮伯華。

  【譯文】

  衛國的將軍文子問子貢說:“我聽說孔子教導門生,先教他們讀《詩》和《書》,然后教他們孝順怙恃尊重兄長的事理。講的是仁義,觀看的是禮樂,然后用文才包養 和德性來成績他們。大要學有所包養 成的有七十多人,他們之中誰更賢明呢?”子貢答覆說不了解。

  文子說:“因為你常和他們一路學,也是賢者,為何說不了解呢?”

  子貢答覆說:“賢能的人沒有妄行,清楚賢人就很困難。所以正人說:‘沒有比清楚人更困難的了。’是以難以答覆。”

  文子說:“對于清楚賢人,沒有不困難的。現在您自己親身在孔子門下求學,所以敢唐突問您。”

  子貢說:“師長教師的門人,大要有三千人就學。有些是與我接觸過的,有些沒有接觸,所以不克不及廣泛地清楚來告訴你。”

  文子說:“請就您所接觸到的談談,我想問問他們的操行。”

  子貢答覆說:“能夠起早貪黑,背誦經書,崇尚禮義,行動不犯第二次過錯,引經據典很認真的,是顏淵的操行。孔子用《詩經》的話來描述顏淵說:‘假如碰到國君寵愛,就能成績他的德業。永遠恭順盡孝道,孝道足以為法則。’假如顏淵碰到有德的君王,就會世代享用帝王給予的美譽,不會掉往他的美名。被君王任用,就會成為君王的輔佐”;

  “身處貧困能自持莊重,應用仆人好像借用般客氣。不把怒氣轉移到別人身上,不總是仇恨別人,不總是記著別人過往的罪過,這是冉雍的操行。孔子評論他的才幹說:‘擁有地盤的正人,有平易近眾可以役使,有刑罰可以施用,而后可以遷怒。通俗人發怒,只會傷害本身的身體。’孔子用《詩經》的話告訴他說:‘萬包養 事都有開端,但很少有善始善終的’”;

  “不懼怕強暴,不欺辱鰥寡,說話遵守天性,邊幅堂堂規矩,才幹足以兵戈帶兵,這是子路的操行。孔子用文辭來贊美他,用《詩經》中的話來稱贊他:‘接收上天年夜法和小法,庇護上面諸侯國,接收皇帝授予的榮寵。不膽怯不驚慌,施神威奏戰功。’強力又英勇啊!文采勝不過他的質樸”;

  “尊重長輩,同情幼小,不忘在外的旅人,愛好學習,博綜群藝,體察萬物且勤勞,這是冉求的操行。孔子是以對他說:‘好學就有聰明,同情孤寡就是仁愛,恭順就接近禮義,勤勞就有收獲。堯舜忠誠謙恭,所以能稱王全國。’孔子很稱贊他,說:‘你應當成為國家的卿年夜夫’”;

  “整齊莊重而又嚴肅,志向通達而又愛好禮儀,作為兩國之間的儐相,忠誠雅正而有節制,這是公西赤的操行。孔子說:‘禮經三百篇,可以通過盡力學習來清楚;三千項威嚴的禮儀細節,則難以把握。’公西赤說:‘為什么這樣說呢?’孔子說:‘作儐相招待賓客要有莊重的容貌,要根據分歧的禮節來致辭,所以說很難。眾人聽到儐相的致辭,認為儀式就完成了。’孔子對大師說:‘招待賓客這件事,裴奕的心不是石頭做的,他自然能感受到新婚妻子對他的溫柔體貼,以及她看著他的眼中越來越濃的愛意。他已經做到了。’孔子又對門生說:‘你們想學習招待賓客禮儀的人,就向公西赤學習吧’”;

  “完滿卻不自我滿足,淵博卻好像虛空,超過卻好像趕不上,現代的君王也難以做到。知識廣博無所不學,他的表面恭順,德性敦樸;他對任何人說話,沒有不真實的;他的志向高超遠年夜,他的胸襟開闊坦蕩,是以他長壽,這是曾參的操行。孔子說:‘孝是品德的肇端,悌是品德的前進,信是品德的加深,忠是品德的準則。曾參集中了這四種品格。’孔子就以此來稱贊他”;

  “有年夜功不夸耀,處高位不欣喜,不貪功不慕勢,不在貧苦無告者眼前誇耀,這是顓孫師的操行。孔子這樣評價他:‘他的不夸耀,別人還能夠做到,他在貧苦無告者眼前不誇耀,則是仁德的表現。’《詩經》說:‘和藹可掬的正人,是蒼生的怙恃。’師長教師認為他的仁德是很偉年夜的”;

  “學習能夠深刻懂得其義,送迎賓客一定恭順,和高低級來往界線清楚,是卜商的操行。孔子用《詩經》的話評價他說:‘能夠用溫和公平的態度處人處事,就不會遭到君子的迫害。’像卜商這樣,可以說不至于有危險了’”;

  “富貴了他也不欣喜,貧賤了他也不惱怒;假設對平易近眾有利,他寧愿行為儉約;他侍奉君王,是為了幫助上面的蒼生,這是澹臺滅明的操行。孔子說:‘獨自一個人富貴,正人認為是可恥的,澹臺滅明就是包養 這樣的人’”;

  “先考慮好,工作來臨就按計劃而行,這樣行動就不會有錯,這是言偃的操行。孔子包養 說:‘想要有才幹就要學習,想要了解就要問別人,想要把工作做好就要仔細審慎,想要充裕就要先有儲備。依照這個原則行事,言偃是做到了’”;

  “個人獨居時想著仁義,仕進時講話講的是仁義,對于《詩經》上的‘白圭之玷,尚可磨也’的話牢記在心,是以言行極其謹慎,好像一天三次磨往白玉上的斑點,這是宮紹的操行。孔子信任他能行仁義,認為他是與眾包養分歧的人”;

  “自從見到孔子,進門出門,從沒有違反禮節。走路來往,腳不會踩到別人的影子。不殺蟄伏剛醒的蟲子,不攀折正在生長的草木。為親人守喪,沒有談笑。這是高柴的操行。孔子說:‘高柴為親人守喪的誠心,是普通人難以做到的;春天不殺生,是遵從做人的事理;不折斷正在生長的樹木,是推己及物的仁愛。成湯謙恭而又能推己及人,是以權威天天降低。’以上這幾個人是我親自目擊的。您向我詢問,請求我答覆,我本來也不克不及夠了解誰是賢人。”

  文子說:“我聽說,國家按邪道行事,那么賢人就興起來了,正派的人就會被任用,蒼生也會歸附。接照您剛才的議論,內容已經很豐富了,他們都可以做諸侯的輔佐啊。大要世上沒有明君,所以沒有獲得任用。”

  子貢和衛將軍文子說過話之后,到了魯國,見到孔子,說:“衛將軍文子向我問同學們的情況,再三地問,我推辭不失落,把我所見到的告訴了他。不了解能否合適,請讓我告訴您吧。”

  孔子說:“說說吧。”子貢把和文子對話的情況告訴了孔子。孔子聽后笑著說:“賜啊,你能給人排座次了。”子貢答覆說:“我怎敢說知人,這是我親眼看見的啊。”孔子說:“是這樣的。我也告訴你一些你沒聽到、沒看到的事,這些難道是頭腦想不到的,智力達不到的嗎?”

  子貢說:“我很愿意聽。”

  孔子說:“不刻薄不忌妒,不計較過往的冤仇,這是伯夷叔齊的操行;思慮天道並且尊重人,服從仁義而幹事講信譽,貢獻怙恃,友愛兄弟,從善如流而又教導不按邪道而行的人,這是趙文子的操行;侍奉國君,不敢愛惜本身的性命,但是也不敢不愛惜本身的身體。謀求本身的發展,也不忘記伴侶。君王任用時他就盡力往做,不消則離開而退隱。這是隨武子的操行;為人思慮深奧,見聞廣博難以被欺騙,內心修養足以終身受用。國家按邪道管理,他的言論足以用來治國;國家不按邪道管理,他的緘默足以用來保留本身。這是銅鞮伯華的操行;表面寬容並且內心正派,能本身矯正本身的行為,本身正派而不請求別人,盡力地尋求仁義,終身積德。這是蘧伯玉的操行;貢獻謙恭慈悲仁愛,涵養德性謀求仁義,少積聚財富打消仇恨包養 ,輕視財物又不匱乏。這是柳下惠的操行;他說:‘君主雖然不克不及懷抱臣子的才能,臣子不克不及不忠于君主。是以君主選擇臣子而任用,臣子也選擇君主來侍奉,君主按邪道而行就聽從他的號令,不按邪道就隱居不仕’,這是晏平仲的操行;行動講求忠信,即便成天說話,也不會出錯。國家混亂,身處低位而不愁悶,生涯貧困而包養 能堅持快樂。這是老萊子的操行;改變本身的行為來等候機遇,身處低位卻不高攀高枝。到四處游觀,不忘記怙恃;想到怙恃,不盡興就趕快歸來。因為才幹缺乏就往學習,不形成終身的遺憾。這是介子山的操行”。

  子貢問:“請問老師,您所了解的,就到此為止了嗎?”

  孔子說:“怎么能這樣說呢?我只是粗略舉出耳聞目擊的罷了。從前晉平公問祁奚:‘羊舌年夜夫是晉國的優秀年夜夫,他的操行怎么樣?’祁奚推辭說不了解。晉平公說:‘我聽說你從小在他家長年夜,你現在隱躲著不愿說,是為什么呢?’祁奚答覆說:‘他小時候謙恭而和順,心里覺得有過錯不會留到第二天來矯正;他作為年夜夫,凡事皆出于善心而又謙虛正派;他做輿尉時,講信譽而不隱瞞功績。至于他的表面,溫和氣良而愛好禮節,廣博地聽取而時出己見。’晉平公說:‘剛才我問你,你怎么說不了解呢?’祁奚說:‘他的職位經常改變,不知他現在做什么官,所以不敢包養網 說了解。’這又是羊舌年夜夫的操行。”

  子貢跪下說:“請讓我歸去記下您的話。”

  【簡析】

  這是一篇首尾連貫的完全對話,整篇文字又見《年夜戴禮·衛將軍文子》。文中有子貢對孔門數位門生的品行所做的評價。這些評價皆以儒家的仁義品德為標準,以此可見儒家的品德和長短標準。至于孔子對歷史人物的評價,不似端木賜的潛移默化,而是以史料為依據,似乎更高一個層次。可供研討先秦史和儒學史的人參考。其語言不似《論語》簡潔,有七十子后學之文風。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