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一樣的欽仰”——兩位“九葉派”詩人對莫扎特、貝多芬的詠頌–找九宮格私密空間文史–中國作家網

莫扎特的音樂從何時起遭到中國古代作家的追蹤關心?這個題目真欠舞蹈教室好答覆。當貝多芬、肖邦甚至瓦格納等已進進古代作家的視野和文字時,莫扎特似還未被說起。直到1940年以降,沈從文舞蹈教室才在《燭虛》《綠魘》等作品中寫到莫扎特,稱莫扎特的音樂“在人世成一觸目驚心佚神蕩志樂章”。劉榮恩1945年公費出書的《詩三集》中也支出了一首《莫扎脫某交響樂》。但是,我們持久以來疏忽了陳敬容的一首與劉榮恩差未幾同時創作的詠莫扎特詩。

陳敬容(1917—1989)是“九葉派”(又被稱為“《中國古詩》詩人群”)的兩位女詩人之一。威望小樹屋的《九葉集》(1981年7月江蘇國民出書社第一版)所選的陳敬容詩有二十首之多,與另一位女詩人鄭敏并列第二,僅次于“老邁”辛笛。陳敬容早慧,1932年春就開端進修寫詩。1948年5月,上海叢林社出書了她的第一本古詩集《交響集》。半年之后,她的第二本古詩集《盈盈集》由上海文明生涯出書社出書,列為巴金主編的“文學叢刊”第十集最后一種。

《盈盈集》支出陳敬容1935年至1945年十年里所作的七十余首詩,分為“愚人與貓”(1935—1939)、“橫留宿”(1940—1945)和“向今天眺望”(1945)三輯。《莫扎特之祭》收在第二輯里,照錄如下:

從一切琴弦,一切鍵盤上/挑逗出火焰的舞踴;/擦過性命的暗夜,只要光;/你將華羽展蔽昏暗的蒼穹。

春之收穫者,你來自何方?

白叟在你的歌聲里稚氣地笑,/婦女和小孩狂飲你歡喜的美酒;/盲者因你的音樂忘卻暗中,/幸福的,苦楚的,都被你召喚。

春之收穫者,你來自何方?

沒有什么你曾掉落,/一切都在音樂里向你回來;/沒有,親愛的圣者,你沒有憂傷,/憂傷已化作一串串音符/消散在歡喜的陸地。

春之收穫者,你來自何方?

當負義的人群將你背棄,/貧苦併吞你長久的芳華,/你譜給本身也譜給世界/一章最后的安魂樂,寂寞地/往了!寂寞地,永不再來。

春之收穫者,你往向何方?/留給我們海一樣的悲苦,/海一樣的欽仰!

此詩作于1945年3月。那時,遭遇掉戀苦楚的陳敬容正四處流浪,舉目無親,在邠州(現陜西彬州市)這個汗青長久的古城里小住時,想到了莫扎特,靈感乍現,遂有此作。

盡管20世紀40年月年夜后方的前提很艱難,陳敬容必定聽過莫扎特的精妙音樂,當然,聽過幾多,已不成考。她顯然為莫扎特的生溫和天賦創作所吸引,對莫扎特“海一樣的欽仰”,尊莫扎特為“春之收穫者”,拿起筆來歌頌莫扎特,贊美莫扎特的音樂,莫扎特音樂中的歡喜和光亮也就天然而然地在她的筆端流淌。

另一位“九葉派”詩人鄭敏曾兩詠“樂圣”貝多芬。

鄭敏(1920—2022)是“九葉派”的又一位女詩人,她的詩以意象豐盛、佈滿哲理見長。她2013年接收記者采訪,回想本身的寫詩經過的事況時流露:“我的第一本詩集《詩集(1942—1947)》,是巴金師長教師親身編的,那時我正在美國留學。”鄭敏在年夜學學的是哲學,但平生最鐘情的是文學和音樂。1948年她在紐約留學時,還曾師從一位具有世界名譽的茱莉亞學院傳授進修聲樂。她的第一首詠“樂圣”貝多芬的詩《獻給悲多芬》,就收在她的這本《詩集》(1949年4月文明生涯出書社第一版,也列為“文學叢刊”第十集之一)之中。

《獻給貝多芬》是鄭敏25歲時的“少作”,1945年11月頒發于《世界文藝季刊》第1卷第2期,為《詩兩首》之一。照錄如下:

人們在苦痛里哀訴,/唯有你在苦痛里發展,/在一切的沖突牴觸中從不忘/將佈滿盼望的主題殘暴導出。

你的熱忱像天邊滾來的雷響,/你的聲響像海底噴出的巨浪,/你的心在暗中里也看得見仁慈,/在苦痛的大水里永不迷掉標的目的。

跟著軀體的聾黯,你乃像/一座幽閉在硬殼里瑜伽場地的火山,/在不成見的深處熱流扭轉。

于是自遼遠的昏黃,來臨/你心中,神的宏亮的言語,/霎那間萬萬聲響獨唱圣曲。

值得留意的是,詩中除了縱情歌頌貝多芬“在苦痛里發展”,有兩句應當詳細有所指。一是“你的熱忱像天邊滾來的雷響”,或與貝多芬著名的《第二十三鋼琴奏叫曲“熱忱”》相干。二是詩的最后一句“霎那間萬萬聲響獨唱圣曲”,顯然是在禮贊《第九交響曲“獨唱”》。這首表現貝多芬音樂最高成績的交響曲,最后一個樂章的混聲獨唱不單氣概不凡,並且史無前例。鄭敏本身大要對這首詩比擬滿足,以致36年后編《九葉集》(1981年7月江蘇國民出書社第一版)時,也收錄了這首獻給貝多芬的頌歌。

過了三年,鄭敏又在《詩刊》1984年8月號頒發新作《貝多芬的尋覓》,持續她的貝多芬歌頌。此詩還有一個副題:“記講座場地貝多芬《第九交響樂——第三樂章》”(應為第四樂章,系作者筆誤),而對詩的第一句“‘啊,不要這些樂音!’貝多芬如許說”,鄭敏還加了如下一個注釋:

貝多芬在完整聾后寫出他的最巨大的第九交響樂,當音樂進進第三樂章時,據貝多芬說他感到任何器樂都不克不及表達貳心中的豪情。是以讓一位男中音唱道:“不要這些樂音了!”并且接著用獨唱唱列席勒的《歡喜頌》。在聲樂開端以前,貝多芬用弦樂奏出一個佈滿彷徨、尋覓的旋律,仿佛貝多芬在尋覓一個更能表達他由於耳聾而苦楚的心靈的道路。

這就是詩題“貝多芬的尋覓”的由來。

當《歡喜頌》的大水流過每一顆凝聽“貝九”的心時,鄭敏這首《貝多芬的尋覓》,實在也是在“尋覓”貝多芬,是成熟的詩人對《獻給貝多芬》的拓展和深化。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Scroll to Top